母女同心的童话集-凯发官网入口地址
和康华第一次碰面,是在上海的童书展上。一身黑衣,谦逊的神情,略显疲惫的脸。闲聊中得知她还写儿童故事,而且有一个公众号,里面陆续收录了很多她想讲给女儿听的故事。我无意中点开链接,这一读,一发不可收。
康华作为儿童故事的讲述者不仅有灵气,而且每个故事不落俗套。我很少读公众号文章,嫌文章不着边际、信息量巨大,与日常琐碎的时间不相匹配。而在拨冗之余,读一两则这样的童话小故事,像给焦躁的心灵浇上一勺甘露,既获得一点滋养,又不占时间。此次,听闻她的作品结集出版,分别为《一只计划逃跑的蛋》和《四只耳朵的小猪》,迫不及待捧在手上读完,算是重温。
康华的童话,有别于传统套路的童话,她讲述故事的方式很特别,也颇有新意。我小时候最喜欢读《365夜故事》《格林童话》,是因为故事的面广,而且外国童话自带地域风情。对孩子而言,故事就算平淡无奇,里面出现的宫殿、丛林、女巫,也会为我们乏味的童年生活打开一扇窗户。新鲜感,这是康华童话中不可抹去的重要元素。她在后记中讲到,自己从小喜欢听祖母讲述那些怪力乱神又具有温度的故事,由此可见,她讲述故事的根源意识,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上一代人的口述。口述当中的随机性和灵感,往往带有口述人自身的理解和方式,而那一辈人对神怪的塑造,往往寄托内心的愿望和希冀,一如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中那些有情有义的神鬼传奇。
康华的童话中,其新鲜感正源于一种“混血”,中式的“聊斋”和西式的“传说”。《老男孩和他的旅行箱》可谓是“一只旅行箱引出的故事”,狸猫和男孩灵体交换,得以相互存活。里面不仅仅有新奇的“变身”,而且让人对亲情有新的认识和体验。为什么选“狸猫”,而不是熊猫、山猫?这很容易让人想起京剧中的《狸猫换太子》,有一种故事新说的感觉,但完全是现代的。像我这种内心复杂的成年人,去阅读康华的童话,肯定不会像小朋友那样那么单纯,我甚至可以读到一丝暗黑。但我知道这不是康华的初衷。她的故事是讲给女儿听的,很多时候,她在讲述的时候是随机性的,讲不下去怎么办?让女儿帮着她一起想。所以,她故事中的“混血”,又不光是中式和西式的“混”,还有她作为成人和她女儿作为孩子的“混”。一个太过干净的童话,往往就不经读,小孩读的时候开心,读过以后就忘,大人呢,可能刚读了个开头,就猜到结尾。虽然干净可爱,但索然无味,对于孩子的成长未必是有助推作用的。
而康华的童话则不同,我想有些孩子可能未必能看得懂其中的内涵。像《会哭的雨披》,你会看到故事中自成一套逻辑,雨披为什么挖出两个孔,可以看清外面的世界,而雨娃就会受罚?康华会告诉你想不到的答案。这些细节在她的故事中都时有闪现,如果细细琢磨,可以读出很多意味。看似童话,却有寓言的功效。
因为是写给孩子们看的故事,她尽量让语言简洁质朴,可是故事却一点也不简单,她常常能把故事反转出不少精美的结局,着实让人喜欢。正因为对故事节奏的把控和多年来从事写作、编辑的工作,使她的童话简单中蕴含着意境。
对了,书中插画出自她女儿之手,虽然稚拙,但不掩童趣和雕琢。真算得上母女同心的一册作品集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