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影城:短暂熄灯只为更灿烂-凯发官网入口地址
2月20日,不少上海影迷不约而同地来到坐落于番禺路新华路路口的上海影城,看一场电影,与它“告别”。
次日起,上海影城就将短暂歇业进行全面焕新工程。
晚上23点51分,随着新版《尼罗河上的惨案》落幕,影城熄灯,休眠。待到重放光芒之时,一个崭新的电影文化空间终将与观众见面。
曾经创下许多第一
许多人记忆中的上海影城,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本营。这其实并非偶然。早在上海影城筹建时期,“将来为上海国际电影节服务”就已经成为高瞻远瞩的建设目标。
上世纪80年代初,中央文化部提出在北京、上海、广州各建一座中心电影院的计划。在上海,著名导演张骏祥成为了主要负责人。曾任上海市电影局副局长的陈清泉,当年作为张导的助手筹划此事。据他忆述:当时,导演谢晋、桑弧等人又纷纷建议——上海应筹建电影资料馆和举办国际电影节。
于是,他将建设中心电影院的设想,进一步扩展为建造一座电影艺术中心。张骏祥导演听到汇报后,不仅赞成这个想法,更提出,应该同时建造一所能接待外宾的招待所,“它应该与电影艺术中心联成一体,便于国内外艺术家就近观摩、研讨,进行学术交流”。
让人钦佩的是,这个整体构思后来被全部实现,形成了“上海影城 上海电影资料馆 银星假日酒店 上海国际电影节”的布局,并一直延续至今。
然而在当时,这个项目的总拨款却只有500万元。500万元要打造星级影城与星级酒店,即使在80年代也显得捉襟见肘。陈清泉心想:电影院是不能利用外资的,而宾馆虽然可行,但上海只有静安希尔顿和波特曼两家酒店达成了合资经营的协议,搞电影的去干这种事,成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?整个项目的投资数以亿计,万一有什么闪失,怎么办?
正在踌躇时,张骏祥导演给他吃了一颗定心丸:“可以呀!中央改革开放的方针很正确,只要大路子对头,为什么不尝试?”又说:“在这个问题上不能犹豫不决,只要在与外资合作中确保我们中方的利益,尽管大胆去做,我会支持你,党委一班人也一定支持你。不要顾虑,如果有什么事,我会首先担责任的。”
于是,怀揣着“未来国际电影节能够在这样一座现代化的电影艺术中心举行,而来自五大洲的电影界朋友就住在与艺术中心比邻的豪华酒店中”的美好遐想,陈清泉满怀激情地投入了项目之中,他与筹建处负责人沈训诗一起,经过反复筛选、多次谈判,终于确定了比较理想的凯发官网入口地址的合作伙伴,引进建造一座现代化酒店的巨额资金,建成了中外合作经营的、现为四星级的银星皇冠假日酒店。单外资银行贷款一项总额就达4100万美元。
当年的上海影城,还不叫“上海影城”,而叫“上海电影艺术中心”。张骏祥导演已经年逾古稀,但他依然亲力亲为,从设计审查、会见外商、出席协议签字,一直到参加艺术中心的破土动工仪式。仪式结束后,他又单独找陈清泉进行了一次交谈,事无巨细地作出建设构想:“未来的电影资料馆,就设在电影艺术中心内,摄制组成立之后,需要看参考片,可以就近在中心的放映厅中放映。……银星假日酒店除了普通房外,要有可以接待大明星、大导演的高级房间——房间不好他们心里会很不舒服……”
老电影人对待艺术中心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。
1991年,上海电影艺术中心正式落成。当年,它创下了许多个第一:上海第一家五星级影城、上海第一家多厅影院——90年代初,大部分电影院都只有一个放映厅,唯独它有五个厅之多。
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本营
影城落成了,接下来自然轮到电影人心心念念的国际电影节。一手创办了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吴贻弓导演曾说:“我们要有自己的国际电影节,这是几代中国电影人的梦。”
上海影城落成之后,这个梦的轮廓开始变得逐渐清晰。按照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的标准,申报“国际a类电影节”,必须要满足很多条件,包括——有固定的电影放映场所,有影片交易市场场所,有比赛评奖,有100部以上参展影片,有100个国家以上参加,主办国评委不能超过评委总数的三分之一,必须具备有影响力的电影人、作品以及完善的组织工作,等等。电影节期间,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会派专员前来现场认证,一切都像奥运会一样,有一套严格的标准。
时任上海电影局局长的吴贻弓,在谢晋、张瑞芳、白杨、张骏祥等老一辈电影人的支持下,筚路蓝缕、披荆斩棘,经过两年多的计划与筹备,终于超额完成要求。这两年多时间里,上海影城就是工作人员的大本营,大家拿着每天一元钱的饭贴,在地下室的食堂凭饭菜票排队就餐,偶尔到影城三楼餐厅打打牙祭,来碗面条或者馄饨。据说吴贻弓导演“从不签免单”,通常都是往碗底下压上十块钱走人,赶着去办下一件事。有时候像张瑞芳、孙道临那样的老前辈来了,他会让食堂给加个荷包蛋,然后自己掏钱为老同志买单。由于吴贻弓导演曾经获得过国际a类电影节的奖项,还曾受邀担当国际a类电影节的评委,所以他是经验最丰富的人,由他统帅再合适不过。
经过不懈的努力,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就请来了谢晋、大岛渚、奥利弗·斯通、徐克等大师担任金爵奖评委。来自亚、非、美、欧、大五大洲的33个国家和地区的167部影片参加了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——20部影片参赛,其余影片参展。8天期间,一共放映电影574场,观众人次约20万。刚开幕不久的上海影城,中外嘉宾高朋满座;影城门口买票的观众,队伍一路排到银星假日酒店。国际电影交易市场初创雏形,8天内实现了2000万元交易额。共有1100名中外宾客参加了这一中国首次举办的国际电影节。当时的开幕红毯也设在上海影城,200余名中外记者对电影节进行了采访报道。
与此同时,电影节上还组织了“上海电影回顾展”“谢晋电影精选”“美国导演奥利弗·斯通电影作品展”“日本导演大岛渚电影特映”“巴西制片人l·c·巴雷托电影”和“张艺谋电影一瞥”六个专题展。作为一个初创的国际电影节,第一届就拥有这样的规模,实属罕见。
当年,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主席别雷松亲来上海考察办节情况,严格参考标准,甚至每到饭点,制片人协会的秘书长肖恩还会在影城三楼的“影城酒家”蹲点,看有没有不符合电影节章程的宴请吃喝现象。最终自然是没有发现任何违规之处。
闭幕式那天,当吴贻弓和他的伙伴们累得一屁股坐在明星散去的红地毯时,别雷松正式通知吴贻弓:经过世界国际制片人协会的严密考查和论证,上海国际电影节继柏林、戛纳、威尼斯、蒙特利尔、东京等之后,即将成为世界第九大a类国际电影节。从此,中国也有了自己的a类电影节。
而这一切,都被簇新的上海影城,无声目睹着。
几代人的文化记忆
“原本说好今天不去影城了,但微信上看到好多人在打卡,心里想影城第一幕谢幕了还是不留遗憾地去看看吧,到影城只见广场上拍照的人好多,又遇到好多老同事和上影集团的领导,老朋友、老同事相聚在此只为最后的告别。今天的谢幕是为了第二幕的开始,我们期待,期待它王者归来,今晚9点30影城灯将关闭,短暂的熄灯是为了明天的灿烂!”
2月20日,外号“四眼老王”的王佳彦在朋友圈写下这段话。他从1991年影城开业就在这里工作,一直到退休后还在负责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审片排片工作,与上海影城可谓是有半辈子的交情。
1993年第一届电影节开幕时,王佳彦是上海影城的市场部副主任。他至今还清楚地记得,当年影城郑重其事,在电影节开幕前就已经先行举办了一个升旗仪式,“不少著名演员都来了,还给首批8家参展影城举行授牌仪式”。
当时,按照世界国际制片人协会的章程,国际a类电影节必须设有市场单元。可哪里去找场地办市场呢?他们唯有充分利用上海影城这块宝地——将影城四楼和五楼的会议室空出来,搭起展台——“中国所有的大型制片厂都来了——上影、北影、珠影、西影、八一……我们请了警察学校的学员来站岗,一个个戴好白手套,像模像样。我记得那时候,陈佩斯还为自己的片子在市场吆喝呢。”第一届电影节市场最终一共达成10笔影片交易,总额达2000多万元。
当年的电影节评委有赫赫有名的奥利弗·斯通等大导演,都和观众一起坐在影城1厅看片。王佳彦还记得,1厅第10排的中间位置,就是评委们的坐席。“当时如果看的是中国片,评委身边还要坐上一个翻译,一边看一边翻译给评委听;而当观众欣赏国外影片的时候,就会有一个像‘默片解说员’那样的角色,为观众进行现场翻译。”
身为上海影城的“老人”,王佳彦心里还有不少“秘密通道”:“影城每一处都有许多故事。1厅外有个走廊可以直通直达电梯,多少中外明星在此走过。这里是我悄悄转移大牌明星的捷径,从1993年索菲亚·罗兰来参加电影节就开始用了。没办法,影城大厅挤得水泄不通呀,原路返回肯定不行。”
退休以后,王佳彦依然每年为电影节服务——每到万众期待的开票前,就是老王最忙碌的时候。他猫着腰盯着面前白光闪烁的电脑,要在短短几周时间里将三四百部影片、二三十家电影院、近千个场次全部安排妥当,常常排片排到头晕眼花。“一线、二线影院都要顾及,同级影院之间也必须平衡,商业片文艺片要岔开,各个国家区域要兼顾。还得根据影片情况进行调整:是大场子的,得选影城1厅、大光明;环艺和衡山,文艺气氛更浓,适合多放欧洲片……”
到了开票日,“御用排片师”老王终于功成身退。此时他会默默去到上海影城的票房门口,看一看排队买票的人龙,仿佛是在鉴定自己的工作成果。每年如此,这已经成为他的一份仪式感。
即便在互联网购票成为大势所趋之后,影城门口依然每年可见排队买实体票的影迷。2020年7月20日却是个例外——那一天,因为新冠疫情,上海影城头一次取消了线下购票。那天,王佳彦依然早早来到影城,看不到购票的长龙,他说,心里有点空落落的。“这么多年来,上海国际电影节只有在03年非典才停办过一次。”
影史与迷影史的见证者
2月20日,上海影城将全天的电影票售价都下调到了31元,暗中呼应年届31岁的上海影城。
31岁,在人类当属而立之年,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。而31岁的上海影城,也像一个见多识广的成年人那般,经历了电影工业的潮起潮落,见证了中国影史的今昔变迁。
31年,中国电影从人力运送胶片拷贝盘,变成了全面数字化;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,变成了票房分账的市场化运营与国际贸易;从北影、上影、八一、长影四大国有企业专营,变成了向全社会开放;电影票房从低迷期的不足10亿元,变成了单部电影票房超50亿元;从单厅影院单块银幕,变成了全国上下超过8万块银幕;从2d变成3d变成imax变成中国巨幕东方巨幕又迎来120帧新时代……而这一切,上海影城都是见证者、亲历者。
1993年的五个放映厅,到现在已经变成九个。影城1厅也早在数年前就升级改造为cinity影厅,不但银幕采用东方巨幕,扬声器也是世界顶级水准。1118个座位,无论坐在哪一个,都能拥有上佳的观影体验,也因此成为众多中外大片举办首映礼的必选场地。
通过影城,通过电影节,世界电影真正走近上海观众。一批又一批电影专业人士的艺术灵感得到启发、一代又一代的艺术电影爱好者的迷影精神薪火相传。
王佳彦曾说,他希望上海可以拥有一座属于自己的“电影宫”:“像戛纳那样,集电影放映、影展、酒店、新闻中心的功能于一身,不管是胶片老电影还是数码新电影,都能找到适合的放映厅。电影节只有短短数日,电影宫却能成为上海全年的电影节——全世界的游客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对电影的热爱。”
如今,上海影城迎来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升级改造,据悉,影城1厅将被保留,并以打造“最美首映厅”为目标,“希望这里不仅是电影首映的首选,也要努力成为文化产业首秀、首展、首发、首店的发生地。”影城地面广场也将优化为平缓的广场空间,全天候向市民开放,欢迎更多人走进来与电影艺术对话。未来的上海影城,能否内外兼修,既提升设备的先进性和观影的舒适性,又容纳更多好的电影内容,成为上海的“日常常驻电影节”?我们拭目以待。(记者 阙政0
链接:上海影城
1991年建成,
14000 平方米,
2022年2月停业升级改造。
曾获20世纪90年代上海十大新景点最佳设计奖,荣获新中国50周年上海经典建筑提名奖。